[文艺观潮]
作者:赵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视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随着智能互联数字时代的到来,全球化进入了更加复杂的深度磨合期。在新的国际传播模式下,迫切需要解决中国文化如何以海外人民流行的文化形式和叙事方式有效传播的问题。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网络专家制作的短片在海外流行,塑造了可信、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甚至推动了“中国元素”的时尚潮流,引起了海外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将视听内容融入日常生活,构建热爱中国文化的网络虚拟社区
从开水白菜到满汉全席,“日食记”系列短视频将中国文化对食物的理解融入到记录和制作中国传统食品的过程中,引起了国内外网民的关注。外国网友经常留言:“请来我家做饭!“滇西兄弟”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拥有800多万粉丝,以酸角蛋糕、云腿酥、竹饭等自耕自产的云南美食,搭配滇西乡村风光,为国内外用户带来独特的“云南风味”,激发了人们对云南生活的浓厚兴趣。其中,以滇西方言演绎当地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的视频《火腿,云南菜的灵魂》播放量超过3400万次。这些植根于中国文化、呈现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短视频,从新颖的角度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许多海外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
短视频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视听文化现象和创新的视听内容运营平台,主要是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建设。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生产的各种脚踏实地的短视频产品,可以构建包罗万象的虚拟生活空间,实现视频制作人、上传人、接受人、传播人四位一体的角色绑定,使视听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深深嵌套在一起。这些来自媒体用户的视听内容通过平台的传播和发酵,然后依靠大数据智能算法的准确推送,构建基于共同价值认同的网络虚拟社区,促进知识文化价值的实现,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交媒体和工业视频的深刻变化。
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短视频在海外观众中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朋友圈”。一方面,海外用户可以与朋友分享中国文化的短视频,实现“熟人传播”。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短视频内容也将喜欢相同内容的用户联系起来,开辟公共域流量和私有域流量链路。这样,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反复曝光,保持长尾热量,形成“裂变传播”。这些传播特征在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各方传播力量的多元表达塑造了生动立体的中国文化形象
在《日食记》、《滇西兄弟》等深度培育食品文化的作品和网络专家在国际上得到良好反响后,人们可以看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形式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制作机构和“我们媒体”创作人才加入了中国文化短视频作品的创作,使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创作开始超越食品的狭窄范围,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广泛的外观。比如中国舞者杨柳将芭蕾与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相结合的视频,在YouTube上获得了数十万的播放量。她的受欢迎程度吸引了许多海外媒体的报道,许多外国观众被竹子上的足尖艺术的东方魅力所震惊。在青年国风乐团“自得琴社”账号的视频中,在宣纸的背景下,穿着古装的音乐家要么抚古琴,要么吹笛子,要么打鼓,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古画音乐”的潮流。灵感来自中国古典民间音乐的《空山鸟语》。截至2022年4月,播出量超过260万次,甚至引发了外国网民对中国民间音乐和中国服装的追求。这些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很受欢迎,让海外用户感受到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刻遗产。
不仅是网络人才和市场化机构,中国主流媒体也意识到短视频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巨大作用,并纷纷进入。《中国日报》在Facebook最受欢迎的视频创作者名单中排名第十;《中国日报》努力打造“网络名人”外国记者,以戏剧性的方式介绍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在推特上获得了大量粉丝,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有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中国外国书籍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推出的“新中国歌曲”,视觉中国等单位在海外引起热烈响应,以文字、文字、文化,向世界解释推广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精神,包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文化短视频迎来了创作播出的热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截至2021年12月,中国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音覆盖率高达98.8%,短视频1539个,涵盖水墨画、传统戏剧、传统汉服、传统手工艺品等。,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这些文化元素赋予了视听内容的发展。通过在中国海外文化网络虚拟“朋友圈”的传播,中国文化在海外得到了有效的实施,进入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中。
适应媒体特点,寻找共同情感,有效落地海外中国文化
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短视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短视频的长度、空间和叙事空间都很小,很难在短时间内触及中国文化中复杂而深刻的内容;文化折扣仍会受到各方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情感共同点往往比诉诸理性更有效。短视频创作者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短视频在情感传播方面的优势,从人类共同的情感层面规划内容,在趣味性和故事性内容中以小见大,构建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引起海外观众的共鸣。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折扣,实现文化增值。
综上所述,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短视频应建立多逻辑、多共生、多共识的国际传播理念,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跨文化传播立体管道,遵循传播规律,增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认识到当前传播生态的巨大变化,致力于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短视频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是国际形势新格局建设的应有之义。相信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行业工作者的努力下,将出现更多展示中国文化吸引力和中国形象亲和力的高质量短视频产品。中国文化短视频的国际传播之路将越来越广阔和稳定。
(文章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移动短视频现状》、《问题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3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720233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eztwang.com/n/dsp/95543.html